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首次提出“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同时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重要部署。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中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
日前,北京乡村振兴研究院正式成立。作为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简称“北京农职院”)在乡村振兴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北京乡村振兴研究院将发挥自己在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的优势,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强基赋能。不只是北京乡村振兴研究院,近年来,北京农职院一直秉承“立足首都,面向全国,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以教育科技人才机制体制一体改革为重要抓手,走好教育富农、科技惠农、人才强农“三步棋”,坚持内涵、特色、差异化高质量发展,与首都乡村振兴、“三农”事业发展同频共振,双向奔赴,并结合学校实际和首都人才培养需要,打造了“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链接校地生,适宜业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北京农职模式。
■深入田间地头加强科技服务
在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王家磨村的科技小院,北京农职院的师生结合王家磨村有水有林的优势,为当地引进包括小香猪、火鸡、孔雀、梅花鹿、矮马等15种动物,培养具备养殖珍禽、饲养矮马、开发休闲项目的技术技能骨干人才,帮助房山区王家磨村荣获“国家森林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1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称号。
在北京市门头沟区的苇子水村的科技小院,北京农职院的师生则针对苇子水村所在沟域存在的香椿和苦杏仁产业困境问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与产业落地应用。不仅开发了香椿酱等深加工产品,推动了香椿加工厂的建设,还开展了苦杏仁的脱皮脱苦研究,研发的苦杏仁粥落地试点销售也获得广泛好评,开发的苦杏仁洗护套装将在门头沟民宿落地推广。
无论是王家磨村的科技小院还是苇子水村的科技小院,都是北京农职院众多科技小院中的代表。截至目前,学校共建设“北京科技小院”17个。
17个北京科技小院团队按照“专业对口、双向选择、前期有基础”的原则,面向全校遴选专家团队。充分发挥科技小院“营盘”作用,形成科技需求与人才培养双赢互动的共促机制,带领150余名科技专家破解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引导800余名学生参与农村社会服务实践,通过示范带动,培养了学校村务管理学生、苇子水村党支部书记高彦辉等300余名在科技小院农村生产一线的“永久牌”科技农民,并打造了“周庄食用菊”“苇子水香椿酱”“上水沟流苏茶”等“一村一品”特色富农品牌,形成了一批乡村振兴科技示范村。据悉,通过项目带动,科技小院开展技术技能培训1800余人次,培养技术骨干160人,带动就业119人,促进增收450余万元。
如今,科技小院不仅是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展示的重要阵地,更是成为农业科技链接田间地头的坚实“桥梁”。学校通过丰富的科研资源、优秀的科研人才,为首都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
为了有力支撑首都农产品自给率,北京农职院建设产业技术体系,深化农业科研服务模式,实施“产学研推用”一体化服务模式,突破蔬菜优质高产关键技术瓶颈,推广生菜种植面积78.15万亩,增产32.2万吨。学校还紧贴北京“种业之都”建设需求,建设105亩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为“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作出贡献。
此外,学校通过建立“科技挂职、推广教授、科技特派员”三农服务队伍,搭建“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都市农职星创天地”等技术创新平台,开展北京市“进村入户走基层”“对口支援”等“三农”服务工作,服务首都乡村全面振兴和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注入人才活水润泽乡村沃土
在长期服务首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北京农职院深刻地认识到,乡村全面振兴,人才是关键。为培养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提升乡村产业专业化水平提供人才支撑,学校在专业设置上紧密围绕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乡村振兴输送了大量高质量的农林高技能毕业生,截至目前,北京3000多个村都有北京农职院的毕业生。从2017年起,学校开始构建“耕读传家”德育品牌,倡导“崇尚劳动,刻苦学习,知行合一,砥砺奋斗”的新时代耕读精神。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是经济的振兴,也是生态的振兴、社会的振兴,文化、教育、科技的振兴,同时体现了农民素质的提升。
为此,学校通过构建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创建一体化技术服务体系、创新农村干部育训体系、打造文化育人体系、优化生态教育育人体系,构建以“政校行企”为载体、乡村“五大振兴”为核心的“五位一体”育训服体系,创新职业院校发展理念、“政校行企”合作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了农业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路径。
2016年起,学校率先实施高素质农民学历能力提升工程,通过架设起高素质农民学历贯通“立交桥”,实现了农民职业教育的贯通培养,在充分利用了学校34个综合性校内实训基地、162个校外基地的基础上,完善了63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12所田间学校,选聘79位乡土专家担任农广校客座教师;又从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类相关企业遴选40个实践教学基地,完善了农民大学生校企(地)合作共育人才的培养机制,充分满足农民大学生实践教学。逐渐将高素质农民培养成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带得动的乡村振兴队伍带头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和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截至2024年,共招收13个专业(方向)高素质农民大学生3434人,毕业1982人,目前在校生1452人。
近年来,学校高素质农民毕业生就业率达98.5%,回到乡村工作的占比70%以上,涌现出一大批龙头企业与农业合作社负责人、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北京市劳动模范宋丽新、薛新颖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成为农民致富的“领头雁”、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助推器”,科技兴农的“接力棒”。值得一提的是,被誉为“草莓达人”的优秀毕业生崔维国,不仅获评“全国十佳农民”荣誉称号,取得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职称,更是成为首批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新式农民。
北京有13个涉农区,土地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93%。面积虽大,但对北京这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而言,却是“小农业”。这个“小”,是指农业经济总量与规模较小。
推进乡村组织振兴,加强农村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既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因此,学校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通过开设村务管理专业,面向农村村委现职人员和骨干、能人招生,实施农村基层干部能力培养工程,加强农村干部人才队伍建设。考虑到学习该专业的学生存在工学矛盾,学校还立足学生在职学习实际,形成了“半农半读、农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2018年,学校开始设立村务管理大专学历教育,先行在延庆、门头沟、房山3个区试点,2019年开始面向全市招生,至2024年已连续招录2406人,目前实际毕业和在读学生总数为2111人。从就业情况来看,通过3年村务管理专业学历教育,激励一批有意愿的社会青年回村工作,也提升了村两委干部和在村工作人员的学历水平和素质能力。如首批74名村务管理专业学生中,有7人在2021年村两委换届选举中新任村两委成员。
■为乡村振兴持续赋能谱新篇
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高校作为推动科技进步和培养人才的关键力量,在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方面具有诸多优势。
无论是北京乡村振兴研究院,还是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工程、农村基层干部能力培养工程,都是学校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切入点和发力点,不仅可以更好地全方位培养人才,还可以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学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既是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更好聚焦研究选题,激发研究灵感,检验理论成果的过程,也是学校和乡村实现人才共育与合作共进的过程。因此,学校在帮助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其自身也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推进乡村振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久久为功,对于学校今后在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规划,北京农职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将充分发挥服务乡村振兴生力军作用,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殷切期盼,转化为扎根京华大地、服务首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在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中坚定不移地传承红色基因、农业基因和职教基因,继续依托特色为“三农”事业赋能,立足京郊服务强国建设,集智聚力写好推动乡村振兴新篇章。文/顾昕昕